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,恶意并购已成为许多公司面临的现实威胁。如何未雨绸缪,构建坚实的防御工事?法媒汇屈新峰律师将为您深度解读相互持股、金色降落伞与毒丸计划三大关键防御策略的条款设计与实务要点。

相互持股:构筑战略联盟
金色降落伞:稳定核心团队
毒丸计划:提升并购成本
上市公司为防范恶意收购,必须在公司设立及发展初期即进行前瞻性的股权架构布局,核心在于通过章程设计实现出资比例、持股比例、分红比例与表决权比例的相互分离,并综合利用多种持股模式稳固控制权。
自我控股:创始人需保有足以形成控制力的股权比例。在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,有时持有25%甚至更低的股权即可实现控制。控股方式包括设立时的初始控股及后续的增持巩固。
相互持股:与关联或友好企业交叉持股,能直接减少市场流通股比例,并在危机时获得盟友支援。但需注意,此方式会占用大量资金,可能影响公司资产流动性。
员工持股计划(ESOP):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,将部分股权置于员工手中,可形成一道阻止敌意收购的内部防线。在并购发生时,员工持股的稳定性能有效增加收购方的整合难度。
“金色降落伞”指在公司章程或专门协议中约定,当公司被恶意并购导致董事、高管被解职时,公司需向其支付巨额补偿(包括退休金、津贴及股权收益等)。该条款在境内上市公司中已有多例实践,同时也引发监管关注。
世联行(002285)案例:
董事在任期内被无过失解除职务,公司需按其任职期内税前薪酬总额的5倍支付赔偿金。
规定董事会换届时,原班成员应至少有三分之二连任,且每年改选董事不得超过董事会总数的四分之一。
收购方提名的董事候选人须拥有5年以上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管理经验。
雅化集团(002497)案例:
董事、监事及高管在无过失情况下于任期内被解职,公司需按其任职年限内税前薪酬总额的10倍支付赔偿金,并依法另行支付劳动法规定的经济补偿。
毒丸计划(股权摊薄反并购策略)旨在平时隐匿,遇险启动,通过大幅提高收购成本与难度吓阻并购方。
伊利股份(600887)案例:
尽管各类反并购条款的增设引发了一些争议与监管问询,但从公司治理与长远发展角度看,通过完善的章程设计与股权规划来预防恶意并购,其必要性不言而喻。
法媒汇屈新峰律师团队强调,所有反并购措施都应针对真正的恶意收购。若并购行为本身符合公司发展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,管理层则不应滥用反并购条款予以阻挠。
基于大量实务经验,法媒汇团队擅长通过公司章程、股东协议、公司治理结构及高管任免机制等全方位法律安排,帮助企业和创始人在多次融资后,依然能牢固掌握公司控制权,确保长期战略的稳定与延续。
一、三大防御策略的核心作用
相互持股如同在企业间建立深度绑定的“盟约”,能有效提升双方共同抵御外部并购的能力。当一方遭遇恶意并购时,另一方可根据协议采取一致行动,显著增加收购难度与成本。数据显示,采用此策略的公司成功抵御恶意并购的概率可提升约20%。
该计划通过约定高额补偿,为高管团队提供离职保障,其核心作用在于:一方面,确保高管在并购压力下能专注于公司长远利益;另一方面,巨额的补偿支出本身也会构成收购方的成本压力,从而降低并购吸引力。
毒丸计划是目标公司最有效的主动防御工具之一。一旦触发,可通过大量增发新股等方式极度稀释收购方持股比例,迫使对方望而却步。实践证明,设置毒丸计划可使公司成功抵御恶意并购的概率提高30%以上。
二、相互持股的条款设计与实施路径
三、金色降落伞的条款设计与实务案例
四、毒丸计划的条款设计与触发机制
其在2006年的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设计了典型的“毒丸”条款:正常情况下,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得超过获授期权的25%。但当公司面临收购行动时,首次行权比例可猛增至90%,且剩余期权须在3日内行权。此设计在瞬间大幅稀释收购方持股比例的同时,将管理层利益与反并购成果深度绑定,是“毒丸计划”与“金色降落伞”结合的典范。
结语
